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微史论·考察||19级艺术设计学班——宫廷荣华 人间焕丽

发布日期:2020-10-23     编辑:宗恒     点击数:

微史论·考察 || 19级艺术设计学班—宫廷荣华,人间焕丽

                     ———法门寺

2019级艺术设计学班

带队老师:杨海霞 宗恒

庚子年八月廿九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塔初建时名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后因地震倒塌。1579年扶风县佛教徒募化钱财,重建真身宝塔,历时30年。将原来木塔改建为八棱十三层砖塔。该塔建造的极为壮观,高47米,1至12层共有89个佛龛,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斗拱,工艺精湛,纹饰华丽。塔底还有题额,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由于年久失修在1981年8月24日因阴雨连绵宝塔崩塌,仅留半个塔面危立在残台破砖之上。

        

1987年,国家拔款重建法门寺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的发现了石函封闭的地宫。根据这次在地宫里发现的碑文记载,佛祖舍利藏在法门寺塔基内。同时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夺得千峰翠色来

地宫宝库中藏有许多唐皇室奉佛的世俗物品,包括:皇室日常生活中所用之食器、茶具、熏香器、服饰、钱币以及各类珠宝杂件等,这些珍贵的出土物向人们呈现出一幅鲜活生动的皇室生活画卷,反映了唐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表现出工艺美术制品的高超技艺

 

      

     

 

尤为可贵的是:同时出土的《物账碑》可与实物逐一对应,文物又多自带铭文墨书,由此解开了许多难解之谜。如:“瓷秘色”——秘色瓷等。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精美绝伦的秘色瓷摆放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向我们述说着千年前大唐皇室的故事。梳理唐代文献,“秘”字所指器物,皆与皇帝或宫廷相关,且“秘”、“珍”、“奇”三字涵义相通,于器物名称前。往往用“秘”字。至于“色”字,唐代作“等级”“品级”之分类用法,由此,“秘色瓷”于唐人语义之中,意指“珍稀品级之瓷器”,与釉色、产地无关。

 

的确秘色瓷在现世也是极为珍贵的,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型规整,造型简洁,釉色青翠,晶莹润泽,共有碗7件,其中两件为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花纹秘色瓷碗,还有盘、碟共6件以及瓶1件。秘色瓷最为神奇之处就在于“无中生水”,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为其典型:侈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个三角形曲口下有内凸外凹线,使口器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间微外折,底为凹底并有支烧痕迹。碟内身通体施有绿色釉,外壁留有丝绸包裹痕迹。釉面光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高雅柔和、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明澈清亮、玲珑剔透,真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叹为观止!


万行尽在其中


 

 


法门寺地宫后室发掘出大量的金银器,除了八重宝函,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这个“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由杖首股侧上錾文可知,这条锡杖制成的具体年代为唐咸通十四年。其时正值大唐盛世,唐朝君民崇佛信佛,唐懿宗为迎取佛骨真身舍利下令文思院敕造此锡杖。锡杖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是象征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沉睡千年的佛指舍利

 

 

 

法门寺因安置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四枚,为华夏王朝所拥戴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考古学家验证后,证实法门寺出土的四枚舍利中,三枚
为玉质,即“影骨”,只有四十五尊造像宝函内的这枚舍利为骨质,再综合《物帐》碑上有关“会昌灭佛”的记载,考古学家确认这才是佛指真身舍利。佛祖真身舍利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


 

佛指真身舍利显然是被刻意放于隐藏的秘龛之内,置于不起眼的铁函之中。经历多次法难的大和尚们心有余悸,才想出这样韬光养晦的办法来珍藏“灵骨”,可说苦心孤诣。

 

 

佛教界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玄妙的娑婆世界,也还有更多的谜团等待破解。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22.23层

邮编:710065

电话:029-88237864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 05010976号-1